常聽人說要達到「身心靈合一」的境界,到底是什麼意思?怎麼做才行?
讓我們倒過來想吧,當一個人身心不協調的時候,是什麼狀況?有心無力,心靈很有力量,但身體健康有障礙,心裡想做的事身體卻無能為力,這樣就是身心不調和,也可說是身心難以合一。
所以身心合一是需要鍛鍊的,身與氣合,氣與意和,意與心和,心帶動身,身也能高度貫徹心理意志,身體和心靈都有相對高度和相當的水平,就稱為身心合一。 若再加上「靈」,身心靈都要合一,需要的就不只是鍛鍊,而是「修煉」了!
這是指肉體、精神、思想、智慧上的提升,使得靈魂也形成提升,才叫做修煉。
也許有人會說,但修煉的主要對象不是專指靈魂嗎,不是希望煉靈飛升,脫離肉身的束縛而得道成仙?怎麼又要練身呢?如此說來應該是心靈合一,而非身心靈合一了,是嗎?
這觀念是對的,然而在修煉的過程中身心常常互相影響,由於身體的障礙、身體不好會影響心靈的修持,所以練身修心兩個面向要同時並進,效果才會好。
練氣修定就是一例,靜坐修定時為何常強調練氣? 因為身體差、氣態混亂或氣息羸弱,都難以入定;將身體練好,氣就旺盛,氣強則精神強,精氣神充足,修煉禪定較易成功,此處所說精氣神的「精」,就是身體能量的素質。 故知,身心調和、致強,靈魂的能量也較易提升,如此當可明白所謂的身心靈合一,是指經過修煉使肉身、心靈和靈魂都達到一定高水平的狀態,是指一種很好的修持成果而言。
至於南懷瑾先生在「如何修證佛法」一書中所說修行要能修到身心分離,才算是有好的成果,怎麼又和上面所說的身心靈合一相反了呢?
其實並無相反,而是時間上不同階段顯現的能力罷了,南師於書中並未進一步說明身心分離的內容,故我於底下進行詳說。 身心分離其實有深淺的差別,淺層次的身心分離在身心靈合一之前就可能發生,不管是透過修禪定、修觀行或修念佛,只要是透過行門的修持到達相當程度的「定力開發」後,第七識的覺照能力變得很犀利,第七識就會產生類似靈體化的獨立運作現象,這時候就會有身心分離的感受出現,不管是在用功修持的過程中,或在日常生活當中,常會感覺在肉身行動中似乎有另外一個自己(意識),在冥冥之中默默醒覺,或獨立於肉身之外做思考、或預感、或給肉身不同的意見…等等;總之,這種心與身分層、似合似分的症狀,好像你身中有另外一個靈體的聲音存在,就是身心分離的淺層狀態了。在佛教的術語稱作第七識的覺照能力抬頭,道教稱為元神作主,其實都...
修行無法和現實生活脫離。
所以,他是一條漫長而無止境的路。
我們可以將腳步放慢一點,也可以加快一點,這全然在於自己的決定。 剛開始的時候,我們對於修行真正的內涵並不很清楚,只是機緣巧合,讓我們接觸了宗教。有時候是因為生活中遭遇了困難,在宗教裏得到一些解決;有時候是朋友介紹,開始認識了宗教;有一些人比較特殊,當因緣成熟時,許多奇怪或超乎常理的現象會發生在他們身上,通常這些事只有透過宗教的途徑,才能獲得解決。 不管是哪種遭遇使我們接觸了宗教,距離我們真正地了解修行的精神和面貌,都還有一段極大的差距。 說得更明白一點,即使每個禮拜天都去教會作禮拜,或常常閱讀佛經,甚至殷勤地在道壇當志工,服務信徒,都還不一定算是一個真實的修行者。
相反地,假使有一位目不識丁的老太婆,每天清晨或夜裡都能利用時間虔誠地念佛,心中祈求消除業障,或希望蒙佛接引,反而比較像是一位修行的人。 其中的關鍵何在? 答案在於「對宗教信仰的認知與態度」。 如果我們的觀念是:「透過有效的學習和行動,幫助我們轉化生命中的不圓滿,淨化我們的心靈,並漸次掌握真理的智慧」; 那麼,當我們這樣認知,當我們這樣去做,我們就是走在修行的道路上了,即便你根本沒有任何的宗教信仰。 若非如此,就算常常沉浸於宗教的環境中,或勤讀萬卷佛經,也了然無濟於事。
簡單地講,(1)擁有正確的宗教觀念,(2)學習足夠的修行知識,(3)腳踏實地於現實生活中實踐; 進行這三個步驟,就是修行。 三者缺一不可!
缺乏第1項的人,在宗教信仰裏容易迷信。
缺乏第2項的人,雖然參與宗教活動,但不懂修行。
缺乏第3項的人,剛開始很熱,時間一久,就會退失道心。
總之,以上三項因素如果無法完全具足,就算有心修行,或積極融入宗教團體,或長期接受修行課程,最後的結果可能還是:境界很低。 因為真正的能量無法發起,心性轉化難有效進行,所以智慧不易產生,靈魂的提升也就不容易達成。
讓我們更進一步地加以探討。 為什麼說「修行無法和現實生活脫離」? 從以上的說明我們應該已經知道,其實修行是需要「透過學習正確的方法,以轉化我們心靈上的煩惱和障礙」,而所謂「正確的方法」你雖然可以自己從頭開始摸索,但我們根本不建議這麼做,因為在宗教界裏已有答案,千百年來宗教界的聖哲與祖師們窮畢身之力與數百年來的智慧傳承,已經提供我們最好的指引,就像教科書一樣,你可以直接取用。 而現...
「大德不踰矩,小德出入可也」 …是凡夫境界,是眾生常做的事。
「大德不踰矩,小德出入也不可」 …是修行境界,是修行人該學、該做的事!
「大德不踰矩」,做人有品格;但「小德不能守,常出入,方便自己」,其實就是一種「慢性的敗德」! 學佛修行的人,特別要注意!
「大德不踰矩,小德出入也不可」,對修行的人而言,算是一種持戒,持什麼戒呢? 持「道德戒」!
「大德不踰矩,小德出入也不可」,對修行的人而言,其實就是一種修行,修什麼呢? 修解脫道! 「小德不出入」,若觀之在心,持之久恆,則可斷「隨煩惱」,故說修解脫道。
精進的學子啊,「大德不踰矩,小德出入也不可」。切記,切記!遵行,遵行!
50% Complete
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,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,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.